耐心聆聽每一個人的表達
(1) Concentrate and avoid distractions.
(2) Listen empathically.
(3) Listen for total meaning.
(4) Capitalize on the fact that thought is faster than
speech.
(5) Judge content not delivery.
(6) Work at listening.
(7) Observe the nonverbal aspects of the message.
(8) Offer encouragement to the sender.
細心體會每一個人的感受
(1)愉悅:在第一時間就使對方感到舒服。
(2)關懷:讓對方覺得你很關心他的感受。
(3)在乎:讓對方知道你很在乎他的利益。
(4)認同:讓對方感到你能接受他的立場。
(5)重視:重視對方的感受及可能的反應。
不要只顧講道理
注意對方的反應,在意他的感覺,不要強詞奪理,更不要激起公憤(不要激怒大家)。
儘量避免敏感性字眼,不要刺激對方的情緒,更不要讓現場出現對立(即使你是站在多數或者是正確的這一方,也不可以)。
『Say always what you feel, not what you think.』( Marquez ─A Farewell Letter From A Genius )
總是說出你的感覺,而非你的想法。
更不要因為想證明你的想法比較正確,而一直在那裡講一大堆道理。
溝通的時候若是一直在講道理,一定失敗。
勇於表達你的感覺,也要注意別人的感覺,是你和他的感覺(而非想法、觀念)決定溝通的成敗。
要能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崁裡去,而不是要去把對方心崁裡的話(秘密)給挖出來
只要我們夠細心、夠貼心,要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崁裡去並不難。
同樣是抓到對方的心意,前者完全不會引起反彈,後者則會引起對方反擊與否認。
所以要多用你的感去表達、去溝通;也要更多的去掌握對方的感覺、感受。
要儘量說沒有攻擊性、但卻有影響力、說服力的話。
所以要說能帶出願景的感性的話。
所以要說能造就人、讓人深思的話。
至少絕不能尖酸刻薄、語帶諷刺、甚至是牽涉到人身攻擊。
最理想的表達(說話)就是,能發人深省、卻又幽默風趣(沒有批判性)。
試著了解對方,而不要試圖改變對方。
我們與人溝通、互動如果總是想要去改變對方,結果總是會得罪人(因為你的表達會帶著很多的情緒與批判)。
所以在我們還不了解對方這個人、以及他講話的意思之前,不要試圖去改變他,先力求了解他這個人以及他的意思,這比較重要,你也才不會得罪人。
所以,越是對你的論點有利的證據越要慎重,越是對對方的論點有利的證據越要尊重
不要隨便引用對你的論點有利的證據,除非你能夠百分之百確認此證據真實無誤。
不要隨便否定對對方的論點有利的證據,除非你能夠百分之百的確認此證據有瑕疵。
在引述任何佐證時,你需要的是敘述,而不是評論
儘量使用敘述文來表達你的意見,不要使用論說文來表達。儘量使用名詞來描述,少用形容詞,更切記不要語不驚人死不休。
更要避免將證據(佐證)與意見混為一談,你要提出的是證據,不是意見。
l
你的CQ如何?
l
CQ (
Communication Quotient ):溝通商數(關於溝通的智商)─人們面對主管、部屬、客戶與同事時,在各種表達溝通情境下的反應
l
英特爾(Intel)的創辦人葛洛夫(Andrew S.
Grove)說:『我們溝通有多好,不是決定於我們說的多好,而是別人懂了多少(How well we communicate is determined not by how well we
say things, but how we are understood)』
l
台灣卡內基創辦人黑幼龍:『自信─攸關”能否自在的表達”;同理─則是”能否理解對方的反應”』
l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最良好的溝通力,就是自信心與同理心達到平衡,任何情境之下,都能自在的聽,也能自在的說』
l
卡內基的五要與四不
l
要想清楚溝通的目的何在?
l
要對事不對人、而且就事論事。
l
溝通的方式要因人而異。
l
要注意措詞。
l
要採『讚美+責備+讚美』的三明治策略
l
不要當眾責備。不要藉責備來樹威。
l
不要人身攻擊或完全否定。不翻舊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